【中国社会科学网9月28日】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第 47 次学科论坛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中国之治”研讨会日前在江苏无锡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国之治”与全球治理的相互关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质量提升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走向领航阶段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与会学者表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正在从启航阶段走向领航阶段,在凝聚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队伍、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方向、支撑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副会长、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艾四林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定为哲学社会科学的领航学科,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称为学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当今世界进入动荡调整期,我国也进入发展新阶段。面对“新阶段”所指为何、应如何阐释我国制度优势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要发挥关键性作用,作出原创性贡献。
在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张异宾看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史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马克思主义思想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基础学科,做好马克思主义思想史这门学科的研究和人才培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党的领导是学科建设根本
江南大学党委书记朱庆葆提出,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要进一步探讨把“中国之治”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路径方法,充分彰显“中国之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党的领导要切实体现在学科建设之中。”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树荫认为,要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落到实处,将党的全面领导切实体现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推进党的建设二级学科的发展。要加快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加强党的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为推进党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提供理论支撑。
立足经典和实践阐述“中国之治”
谈到如何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认为,要强化制度创新,凝聚全社会力量,借鉴国际社会经验,注重制度的整体性、规范性和协调性,将制度理念转化为制度形态。要提升治理能力,强调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党员领导干部要强化制度意识,维护制度权威,作制度执行的表率,带动全社会形成制度执行的良好氛围,促进制度效能的发挥。
中国抗疫实践彰显了中国制度的魅力、价值和效率,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钟明华表示,我们应从理性层面探究“中国之治”的制度基础和深层逻辑。具体可以从制度本身、治理过程和传统文化这三个维度去理解“中国之治”的内涵。从制度本身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之治”的根本,为国家治理指明方向。从治理过程来说,推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中国之治”的具体方式和方法,为根本制度提供体系支持与能力保障。从传统文化层面来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集体主义精神将助力我国制度在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焕明提出,中国道路不断走向成功,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思维定式。中国道路为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不断提供明证,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形态。中国共产党人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提供了中国方案。
会议由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编辑部共同主办,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
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
原文链接:http://www.cssn.cn/zx/bwyc/202009/t20200928_518901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