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人文学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动态 >> 学院新闻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心手相牵”推普实践团赴贵州独洞开展推普支教活动

发布日期:2022-08-31  来源:人文学院   文:谢碧瑶 图:胡奕 审核:李萍

近日,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心手相牵”推普实践团一行12人从全国各地齐聚贵州,在从江县洛香镇独洞村开展了为期15天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

活动期间,实践团根据当地民风民俗和语言文字使用情况,结合专业优势设计了一套包含语言课程、美育课程、书法课程、音乐课程、运动会、汉字基本功大赛、结业汇演在内的特色课程体系。其中课程教学、课外活动累计时长超过2400分钟,教授50余名当地学生。此外,实践团在独洞村开展调研活动,走访20余家侗族居民,调研时长超过1800分钟,营造了良好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教育振兴的良好氛围。

行万里青山,传国语之音

活动开展前期,“心手相牵”实践团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了解当地孩子的普通话水平与汉字使用水平,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难度,因材施教。诵读课在讲授发音技巧的同时讲解汉语知识,科普红色故事;读写课以汉字为基础,在硬笔练习和书法知识普及中,让孩子们把汉字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本着以乡村美育补齐乡村振兴短板的理念,实践团在教学方案中融入美育课程,以绘画为载体,帮助孩子们认识自我,培养自信自爱的精神;写生课堂,启发学生仔细观察,保护自然;主题绘画“我的家乡”,引导孩子们发现美好,热爱家乡,建设祖国。除此之外,实践团还以独洞小学为试点,发起“心手相牵”读书角计划,为班级搭建图书角,希望借助书籍的力量,服务更多的乡村学子,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一颗颗梦想的种子,传递知识与爱的力量。

话侗寨风情,扬民族之菁

为了延续文化基因,坚定文化自信,实践团将推普课程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力图在逐步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传承并发扬侗族文化的精华部分。音乐课程以华语歌曲以及将侗族大歌普通话翻译版本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自觉传承意识,让侗族大歌传遍青山绿水。故事汇编课则以文字为载体,着眼于侗族民族传说,引导学生搜集侗族传统民间故事,鼓励孩子们用普通话口述表达,并由实践团成员编订成册,更好的保护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素材,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

探乡土乡情,积振兴之本

侗族主要聚居在湖南、广西、贵州三省交界的山地,有独特的民族风俗和自己的服饰和语言,但是没有相应的文字,口口相传的传承模式导致侗族的语言文化长期处于濒临失传的风险中。如何实现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与保护传承少数民族语言、节日、服饰等优秀文化的有机平衡,是实践团在支教工作之外的调研重点。

为了获得最丰富、最真实的调研数据,实践团成员克服山高路远、天气多变、水土不服等困难,坚持到村民家中进行访谈。团队成员的调研路程累计超过120公里山路,从今努到广宇,从独洞小学到新寨、己重,团队调研范围覆盖独洞村的9个寨组以及周边村落,走访对象涉及村民、教师、学生、外出务工者以及村干部等等不同群体,以广泛的调研访谈获得了丰富客观有效的信息数据。其中一位50余年党龄的老奶奶,作为当地极少数可以使用流利使用普通话的老人,坚持用普通话向一代代独洞青年传授红色革命歌曲和故事。这位老党员的故事更是坚定了团队成员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决心。

据悉,“心手相牵”推普实践团自2016年以来开展推普支教活动,6年间,跨越8200公里、2860小时的陪伴、62名成员的爱心接力、教授760名学生,曾3次入选全国推普专项实践团队,今年是“心手相牵”推普实践团到独洞支教的第二年。“老师你们又来啦,我好想你们呀。”“老师你们今年能陪我们到什么时候呀?”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志愿者的信任给“心手相牵”的每一位成员带来无限的感动和动力。团队一直致力于将推普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相结合,将语言教育与德育美育相融合,希望以实际行动为独洞赋能,为从江助力,让“心手相牵,独洞不独”,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江南力量”。

江南大学校长陈卫一行慰问实践团队

团队成员在授课

丰富多彩的活动

团队成员在调研

合影

阅读( (编辑:谢碧瑶)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