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2019年戴森设计大奖获奖结果正式公布,由江南大学设计学院2016级整合创新设计专业黄堇朔、赵振皓、江沛岭领衔设计,与机械学院合作完成的为中风患者设计的“handy”复健机器人成为本次大赛中国区的冠军得主,并将代表中国区与26个国家和地区一道冲击国际大奖。
Handy手功能康复软体机器人可以基于常规的运动模拟和肌电信号帮助病人进行康复交互,其依托闭环的神经-肌肉康复系统,可以模拟正常人的手部运动机制。电脑、iPad等给患者发出声音与图像指令后,患者大脑接受信号后会产生运动趋势,但因病症并不能完成相应动作。此时位于患者手部与手臂肌肉群的肌电感应器可以捕捉患者运动趋势,在捕捉到后,系统会通过气泵驱动位于患者手指上方的软体驱动器进行弯曲,从而完成整个操作流程。重复进行这种训练,系统可以个性化地为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充分提高神经与肌肉的修复效率。该产品该设备成本低廉、轻型智能,控制精度高,安全便携,能够满足不同手部功能运动障碍康复周期及对象的康复需求。
戴森设计大奖中国区评委对作品给予高度评价: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娄永琪教授:“手功能运动障患者日渐增长,而传统的康复理疗师数量和质量已经满足不了迫切而庞大的康复需求。我在这个设计中看到了对现实问题的关切与思考,进而提出了有益的解决方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赵超教授:“戴森设计奖的理念重在解决实际问题,我在Handy手功能康复软体机器人上看到了实现手部康复训练任务需求与其他功能性、交互性需求的潜能,团队配合默契,特别是能够将肌电信号算法与采集、系统硬件搭建与产品工程设计和实物模型于一体,实现了软硬件的有机结合。”
浙江大学国际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孙凌云教授:“这项设计不仅具有技术可行性,而且具有严谨的设计思维。与同等效率的机械结构相比便宜而且耐损,兼顾了技术与商业的考量,具有高度的实践性。”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设计系主任张立群教授:“戴森一直致力于解决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各种生活问题。我认为这项设计与戴森设计奖鼓励迭代设计过程的观念相契合,很好地实现了创新点与实际应用场景的结合。”
Handy团队指导老师宁萌副教授:“Handy团队的设计针对了中风患者的手部康复问题,该项目也源于我校机械学院与设计学院的一次跨专业合作,在几位同学的设计迭代开发过程中,我看到了严谨的设计思维,他们也对项目进行了充分的实践操作。我认为这种手部康复机器人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也希望未来我们的项目可以得到更多专家和实验室的指导,将它真正的推行到临床实用中去。”
Handy团队表示,目前他们已完成了第一代原型机的制作,在驱动器弯曲程度与信号准确度上较为理想。第二代原型机的制作即将完成,升级后成本更低,更加便携。此外,为了使训练内容不过于枯燥,该机器人还融入了小游戏等娱乐元素,激发患者的训练兴趣。黄堇朔补充说,在一些专家和实验室研究成果的帮助下,该团队计划将Handy继续升级,并投放到医院进行试点,进一步推广到中风人群手部康复市场。
本次获奖产品是一次成功的跨学科交叉成果,在机械学院的支持和宁萌副教授指导下,将设计与技术研发进行了紧密结合,让产品的可实现性、成本和交互性达到了有机平衡。同时,该设备也在商业策略,服务流程上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设计,给出了一个相对完成的系统解决方案。
在新学科的背景下,设计学院大力倡导学生进行学科交叉,并基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设计专业的学生掌握编程、硬件开发等综合技能,鼓励学生进行国际交流,培养具有扎实设计理论知识,设计流程与设计方法,具有国际视野,有良好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并可使用系统设计的理念方法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职业设计师。
左:赵振皓/ 右:黄堇朔
江沛岭(目前就读于麻省理工大学)
Handy手功能康复软体机器人互动
选手做产品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