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智能学子探寻非遗文化,创新助力文化强国

发布日期:2021-08-16  来源: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   文:马佳芮、杨家震; 图:马佳芮等; 审核:陈祎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文明永续发展,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应时势、推陈出新。正值建党100周年之际,文化强国建设之时,江南大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遗路苏行”实践团聚焦新时代下非遗文化的发展,于暑期前往苏州、无锡、常州、镇江调研江苏代表性的非遗文化,深度体验非遗项目,利用专业知识进行二次创作,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芒。

为了更好地开展实践调研,前期,实践团成员分别探访了不同年龄、职业和性别的当地百姓,从大众的角度出发,初步了解了非遗的生存环境,并统计出当地人民心目中最具代表性的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无锡惠山泥人、苏州苏绣、常州留青竹刻、镇江醋文化。

苏州,感受苏绣针尖上的风韵

溪水潺潺,薄雾氤氲着江南小巷,青砖黛瓦,微雨晕染着水墨丹青。巧夺天工的苏绣,是烟雨朦胧中一抹别样的色彩,不可替代的手工艺术。苏绣不单单只拥有悠长的历史底蕴,还蕴藏了苏州的活泼灵气,更是传承了苏州的细腻婉约。团员们来到非遗传承人黄春娅老师工作室,近距离看苏绣,听故事,还在老师的带领下尝试了苏绣绣法,细腻的苏绣针针线线都蕴含着匠人之心。江河山川、小桥流水、云卷云舒,苏绣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美轮美奂。

无锡,体会惠山泥人栩栩如生的趣味

惠山泥人在产品上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工艺品级别的泥人,曾被郭沫若先生赞为“人物无古今,须臾出手中”。另一种则为“印泥模玩具”,是泥人石膏的工艺品。团员们不仅近距离参观了工艺品级别的惠山泥人,还亲身体验制作了“印泥模玩具”版惠山泥人。制作过程中,团员们学习到了一些基本的技法,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制作了专属自己的“惠山泥人”。实践过程不仅乐趣满满,更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次深入体验和探索。

常州,追寻留青竹刻中的常州风骨

身处吴越文化孕育之下,常州的艺术文化极具江南韵味,尤其是留青竹刻,素朴淡雅中透着精致,既追求着名士风流的高雅脱俗,也有着和光同尘的淡薄平和,拥有千人与共的自然与纯粹。实践团成员跟随非遗传承人沈华强老师的讲述,走进了留青竹刻的世界。沈华强说:“像非遗这种传统文化的美是随着年龄增长而越发能体会到的,这种美是机器不能够替代的,是永远不会消逝的。”数十分钟的交谈中,老师讲述了历史与未来,坚守与传承,字字句句透漏着匠人匠心。

镇江,品味香醋的醇厚润人心

镇江香醋,享誉海外。它具有色、香、酸、醇、浓的特点,酸而不涩、香而微甜、色浓味鲜。实践团成员来到恒顺制醋厂,在中国醋文化博物馆了解镇江香醋传统工艺,了解恒顺百年历史文化。在深入探寻过程中,我们看到恒顺香醋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流传下来的技艺、保留下来的器物及珍贵的文献资料,了解到这些珍贵的工业遗产所蕴含的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最令团员们关注的是恒顺香醋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包括商标的保护和工艺的坚守,这才造就了这阵阵醋香,能够百年传承。

南京,整合江南非遗之精粹

最后,“遗路苏行”实践团来到南京,参观了位于南京博物馆内的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到非物质遗产的的保护与传承,团员们一一进行了细致了解。不仅如此,团员们还近距离接触到技艺、曲艺、民俗、文学等各式各样的江苏省代表性非遗,深刻地体会到中华民族非遗散发的无限魅力。在南京实践结束之后,南京疫情突然爆发,这也让实践团成员们认识到疫情之下,非遗文化的地域局限性导致非遗难以生存和发展的现状,更加坚定了成员们宣传、弘扬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决心。

实践团成员们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进行二次创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贡献一份力量。首先,制作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视化地图网站,打造集信息化搜索和可视化呈现为一体的地方性非遗展示网站,大家可以更加生动具体地了解到江苏五市各个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如此,网站的所有动画图片信息都将由实践团成员依据实践体验进行美术二次创作,绘制各个城市的非遗地图,并将城市拟人化,创造出属于当地城市的可爱的特色“非遗宣讲人”。最后,团员们还会将美术创作的成果衍生成为文化创作,制作精美的文化衫、水杯、徽章和纪念册等文创产品,赠送给实践过程中访问的非遗传承人和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们。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此次对非遗的探索也是“遗路苏行”实践团队对文化的一次传承,是源自内心的一股对于传统文化的眷恋和守护的力量。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决不能让它们在历史的尘埃中蒙尘,要让其在新时代闪耀新光芒。

采访非遗传承人

体验惠山泥人

网站初期架构

文化创作

团队合影

阅读( (编辑:马佳芮)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