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至7月28日,江南大学商学院“吾问锡东”调研团在林增老师的带领下来到辽宁锦州、吉林长春进行实地调研,探究智能+工业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应用。本次实践调研旨在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与采访座谈的形式,深入了解智能工业与东北老工业基地衔接的现状、问题与发展方向,培养同学们运用商科专业知识服务企业转型升级的实践能力。
大数据推动高效生产
7月24日上午十点,调研团队来到了中石油的直属企业——锦州石油化工公司(即锦州六厂),锦州六厂作为一家国有特大型企业,在与国外大公司激烈竞争的情况下,国内市场占有率一直保持在87%以上;有许多装置为国内首创技术,并拥有自己的专利。
在锦州六厂党委宣传部部长司兆平、办公室主任姜石的带领下,实践团队对工厂进行了参观,他们为队员详细讲解了锦州六厂的结构组成和发展历程,并探讨了“智能+工业”模式对重工业转型升级的意义。
在详谈中实践团队了解到,锦州六厂早已开始应用相关技术,收集各个生产流程的参数数据,辅之以自动化流程和工程师经验,部分生产环节已经可以做到全自动化生产,形成高效有序的工业生态循环系统。
政策难行,智能+道路陷坎坷
7月25日,吾问锡东调研团与锦州税务局征管科科长富佳欣进行访谈,在访谈中提到了阻碍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诸多问题与税收扶持政策方面的缺陷。
富佳欣科长在访谈中提到,由于中央和地方的政策联通难以达到十分契合的状态,上传下达成难题,传统工业无法真正受惠其中,故“智能+工业”模式难以一蹴而就。同时,锦州大部分税收来自于国企石油化工产业,对于该类企业的科技型转型税收存在一定的缺漏,相关关注度及扶持政策较少。
富科长表示,对于大学生而言,实地将科技应用实践与能源产业基层结合,从实地经验中得到成果并加以优化,探索出一条工业智能化的中国式道路意义深远。
于一汽感受“流水线”魅力
7月26日,吾问锡东调研团队参观了一汽大众汽车公司轿车二厂总装车间和一汽的历史博物馆。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简称“第一汽车”,1953年7月15日破土动工,中国汽车工业从这里起步。52年来,一汽致力于增强产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使汽车成为长春的主要经济增长点。
走进一汽的总装车间,车间门口悬挂的巨大电子屏幕精密显示着目前生产线上的完工状况,不同型号的上线产品和下线产品一目了然。一汽采用柔性生产线技术,在计算机的管理下,将多种生产模式结合,做到物尽其用。同时,流水线的传输装置均采用木板拼接而非传统的金属材质,不仅是为了拆卸方便,也考虑到东北夏冬两季温差大,木板不会热胀冷缩的特性。
一汽的照明设备也实现了智能化,会根据当日室内自然光照强度自动调整照明数量,据负责人介绍,这为一汽每年节约了200-300万元的照明费用。车间内来往的物流小车有序的为生产线供应物资,高效的物流系统也为一汽的生产制造节约了成本。
通过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交流、走访工厂,充分了解企业对“智能+工业”产业新模式的见解与看法,实践团队感受到了在新时代大政方针引领下,东北传统工业生产结构转型历史进程。本次东北之行,启发了同学们进一步思考如何将“智能+工业”模式融入传统重工业的智慧火花,更激励了大家不断努力,以所学知识切实服务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团队成员了解锦州六厂发展历程
队员们向锦州六厂宣传部部长了解先进生产管理技术
实践团队参观一汽大众汽车公司轿车二厂
实践团队参观一汽大众轿车总装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