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产品设计2201班《整合创新设计》课程中期汇报顺利举行。本次课程聚焦江苏宜兴市西渚村,以“设计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借助在地调研与系统整合,深入探索城乡互动背景下设计介入乡村建设的有效路径。汇报由课程任课老师鲍懿喜教授主持,邀请商学院谢玉梅教授、法学院盖中辉老师与肖琳老师到场点评,西渚村党总支书记方忠、副主任祝辉、治保主任孔繁震等村干部以及设计学院江旭雅博士线上参会,构建起跨学院、跨学科、多主体协同的教学平台,现场交流充分,学术与地方实践深度融合。
汇报内容分为上下两个板块,呈现出由资源发掘到系统整合的清晰脉络。上半场聚焦“在地化资源创新策略”,四组学生结合村庄现状,围绕老龄服务、农业资源、文化景观与公共空间进行设计回应。在上半场点评中,西渚村书记方忠对各组的设计项目给予肯定,同时指出需关注落地问题,例如老年助餐服务的场地选址与食品安全,菌菇种植设施的操作便利性及环境控制,以及农业步道与现有生产的协调性。谢玉梅教授认为项目在回应村庄现实问题上富有深度,强调老龄服务应以情感关怀为核心,产业设计应整合空间与生态资源,文化项目则需与未来发展战略相结合。盖中辉老师认为,同学们的设计紧贴乡村实际,从助餐互助、适老农具到融合打米体验的稻田步道与休憩装置,展现出人本关怀与落地思维,建议增强村民参与需求契合度。肖琳老师则强调,设计应兼顾技术适应性与运营可行性,体现城乡互动与文化认同,推动可持续乡村建设。
进入下半场,汇报内容转向“整合式资源创新策略”,体现学生从点状问题向系统整合的能力拓展。西渚村村干部对下半场方案表示高度关注,认为“西渚耕游记”与亲子研学项目形式新颖,具推广潜力。谢教授指出,四个小组充分体现“引入外部资源”的策略,为村庄引流提供了新思路。盖老师认为,定向设计有效嵌入村民角色,打破浅层游览模式,建议深入挖掘村庄个性,推动富硒米与在地文化融合,打造有情感认同的农产IP。肖老师指出,乡村旅游应注重差异化定位与村民参与,医疗方案应聚焦老龄群体与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在汇报总结环节,谢教授肯定了课程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能够通过实地调研,并借助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与西渚村进行深入交流,同学们不仅提升了方案的现实针对性,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实现了实际转化与应用。盖老师认为,本课程教学方式科学,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积极主动的态度与富有创意的设计思维,为推动设计与乡村实际需求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撑。肖老师指出,同学们在策略制定中已展现出将乡村振兴置于城乡关系融合视角下的意识,体现出对江南地区农村发展特性的把握与回应。鲍教授强调,同学们展现了设计在面对复杂社会问题时的介入潜力,但同时应进一步提升系统整合能力与跨领域协作意识。课程不仅致力于产品设计能力的培养,更旨在引导同学们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设计所承载的社会责任与战略价值。
本次中期汇报是一次阶段性成果的集中呈现,更是一次设计教育如何回应社会现实的深度实践演练。通过真实场景介入、跨学科协作与多主体共创,学生完成了从“设计服务者”向“设计共创者”的角色转变,为“设计+乡村”的融合发展探索出富有生命力的路径样本。

鲍懿喜教授主持

学生汇报环节

西渚村村干部对项目进行指导

设计学院教授团队点评

汇报总结